谨慎你的口舌,公平论断你的弟兄(马太福音 7:1-5)

马太福音 7:1-5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木屑,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木屑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木屑。

弟兄姊妹们平安,今天由我为大家证道。这次证道的题目是:谨慎你的口舌,公平论断你的弟兄。引用的经文是马太福音七章1-5节。我们先来祷告:

亲爱的上帝,感谢赐予我们圣经,使我们能够在这错综复杂的世界里,籍着学习你的话语,行走在平安与真理的坦途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愿你仆人的讲解能够如实传达你的心意,由此使弟兄姊妹们得着启迪,并在实际的生活中以爱心和诚实彼此相待。祷告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门!

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经文是马太福音七章 1-5 节的内容。我在跟人辩论时,经常会听到基督徒搬出「不要论断人」这个教导。当然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试图阻止别人对他们或他们的朋友做进一步的揭露和批评。

问题在于,他们这么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犯了一个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的错误。就是他们虽然在口头上说不要论断人,但他们的行为却是在论断对方。而且这个错误不仅中国人经常犯,外国人也经常犯。以至于有人称耶稣的这个教导是最被滥用的教导之一。所以我今天希望借着这个机会,跟弟兄姊妹们分享一下我对这段经文的理解。

一、谨慎论断,以免适得其反

先看第一节:「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7:1)大家都很熟悉这句经文,是吧?实际上可能太熟悉了。因为当你批评某个人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个貌似很属灵的基督徒对你说这句话。其实人活在这世上,要想免于论断人或被人论断,那是绝无可能的。因为论断这种行为本身是你整个认识和思维过程的自然结果。你要想免于论断或者被论断,你就只好停止思维,那只有死人才能做到。

而圣经呢,从旧约到新约,其实都在教你如何正确地思考问题,做出判断。什么叫正确地思考和判断呢?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包括彼此间的关系模式和运行规则,都是上帝一手创造和维护的。你只有按照上帝在圣经中启示给你的那一套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行事,你才能在这世界上安然度日。虽然今天这世界已被罪给玷污了,但上帝依然掌管着终极的主权,所以从根本上讲,遵循上帝的法则要比遵循世界的法则对你来说更为有利。而且,恰恰是因为这个世界已经被罪玷污了,它的生态环境要比上帝创世时更加复杂了,所以你才更需要圣经的引导和教诲,以保证自己的判断都时刻与上帝的心意保持一致。

耶稣作为道成肉身的上帝,他的教导是不可能与圣经整本启示所要达成的目的相反的。他不可能一方面反复教导你要慎思明断,比如要提防真假先知,分辨末世来临前的迹象,等等;另一方面又在某个地方突然叫你「不要论断」。

所以把「不要论断人」这句话理解为基督徒不应该对人和事有自己的判断和公开的表达,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这不是耶稣的教导,而是对耶稣教导的误解甚至曲解。上帝不背乎自己。所以凡是把圣经中个别经文的意思与整本圣经的总体意思对立起来的解释,都是错误的。我称这种解释为「魔鬼的解经法」

其实「不要论断人」这句话,并不是孤立的一句话。它是包含在 1-5 节这整一段教训中的一句,而且还是一句话中的前半句。但许多人只喜欢引用前半句,忽略掉了后半句。如果只看前半句,那么耶稣这里给出的就是一个无条件的绝对命令。论断就是错,不论断才是对的。

但如果把后半句也纳入视野,完整地理解耶稣的这个教导,就会发现,耶稣不让你论断,并不是说论断这种行为不好,而是说,你的论断行为必然会引发对方的反论断,从而很有可能使你自己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所以耶稣这里并不是绝对禁止你论断,而是提醒你要谨慎论断,免得你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比如我们看圣经都知道,里面最喜欢巧立名目论断人的人是谁啊?就是法利赛人嘛。耶稣说「他们把难担的重担捆起来,搁在人肩上,但自己一个手指头都不肯动。」(太 23:4)在四卷福音书里,法利赛人被描绘为耶稣最大的敌人。他们不断地指责耶稣,诋毁耶稣。但结果怎么样?他们的论断一次次地被耶稣的反论断挫败,以至于到最后,他们必须要把耶稣害死才能平息心中的怒火。

但他们害死了耶稣又怎么样呢?耶稣复活升天了,坐在父神的右边,将来要审判世上所有的人。而他们呢?则被钉在历史上的耻辱柱上,成为了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形象代表。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法利赛人,臭名昭著啊。当然,法利赛人的下场并不是所有论断者的下场,它只是冒然论断者的下场,是做假见证者的下场。

二、慎重选择自己的论断标准

耶稣要人谨慎论断,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一开始,就慎重选择自己论断时所采用的标准。因为任何论断中,都会涉及到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标准来论断的问题。针对同一事件,采用不同的标准,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比如,犹太人陷害耶稣这件事。犹太人觉得自己做得对。为什么?因为犹太人是从功利主义角度来看这件事的。他们觉得,害死这么一个危险分子,使整个民族免于灭亡,是件有利可图的事情。(约 11:50)只要有利可图,那就是正确的。这是犹太人判断事情的标准。

他们用这个标准来判断问题,其实已经证明了,他们这个时候已经完全抛弃了上帝的律法,已经象外邦人一样,把自己的肚腹当成了神。而我们站在上帝为人类设定的行为准则的角度,我们就判断,犹太人害死耶稣的行为是犯罪。那么,我们按照上帝的标准来论断犹太人的作为,这有问题吗?是不是违反了耶稣「不要论断人」的教导呢?肯定没问题啊。耶稣也只是让你小心论断,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并没有绝对禁止你论断啊。

正如他在另一个场合所说:「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约 7:24)只有自觉遵循上帝的标准,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不以貌取人,始终公平论断人。所以当耶稣说「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 7:2)时,他依然不是在反对论断,而是要求你慎重选择论断时所使用的标准。因为你论断别人时的标准,会成为你被论断时的标准。你如果按照上帝的公义来论断人,你就会被论断为义人;你如果按照自己的私欲来论断人,你就会被论断为罪人。

耶稣说:「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当你论断别人时,你的论断标准同样有可能被对方用来论断你。即所谓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耶稣在反驳法利赛人的论断时常常用到的。比如,法利赛人说耶稣是用鬼王赶鬼,这是一个论断。但要使这个论断成立,必须要先假设:所有赶鬼的人都有鬼王的协助。问题是,当时赶鬼的不止是耶稣一个人啊,许多犹太人也都在做驱魔赶鬼的事情。

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就记载过他那个时代的犹太人使用的一些驱魔术,某些技术甚至据说是所罗门发明的。使徒行传里也有记载,就是有不信耶稣的犹太人,会学着基督徒的做法,用耶稣的名赶鬼。(徒 19:13)

正因为赶鬼在当时的犹太社会中很普遍,甚至法利赛人中就有从事这个活动的人,所以耶稣就抓住这一点反问:「你们法利赛人的门徒也有赶鬼的。如果我是靠鬼王赶鬼,那么你们的门徒是靠什么力量赶鬼的?」(太 12:27)耶稣这个反问所隐含的意思是:如果你说你们是靠上帝的力量赶鬼的,那么凭什么说我是靠鬼王赶鬼的?如果你们为了维护逻辑上的一致而承认自己也是靠鬼王赶鬼的,那么你们到底是什么人呢?所以耶稣的这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问就让法利赛人陷入到一种自相矛盾的困境,暴露出法利赛人论断的虚谎本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耶稣不是禁止你的论断,而是要你谨慎你的舌头,慎重选择论断的标准。这种审慎论断的态度不仅是一种精明,它也是道德上的义行。而冒然论断,以自己的标准来论断人,则为不义。以不义为义,为自己的错误捏造推托的借口,就是自义。自义者都是唯利是图的实用主义者,所以他们是没有一贯立场的。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可以迅速放弃自己原来的立场,搞双重标准。

三、双重标准是自义者的本质特征

耶稣在 1-2 节,对于论断行为提供了应该注意的事项;而在 3-5 节,则对自义者在论断中经常犯的双重标准错误提出了谴责。耶稣用一个十分形象的木屑和梁木的比喻,来揭露自义者的虚伪和专横。木屑代表别人的罪,梁木代表自己的罪。

耶稣的这个比喻并非是说,别人的罪真的很小,而我们的罪真的很大。他其实是通过这个比喻,来揭露深藏于我们人性中的一个错误:就是人往往会轻忽自己的罪,夸大别人的罪。自己的罪再严重,都会找借口原谅自己。别人的罪再轻微,在论断者那里都会变得很严重。这种夸大别人过失的做法既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故意的。我个人的经验是,许多时候是故意的。因为只有夸大别人过失的严重性,才可以显得自己更正义,更睿智,也更虔诚。

法利赛人就是这样,只看到别人眼中的木屑,却不在意自己眼中的梁木。正如福音书所揭露的,法利赛人把自己的遗传和权势看得比天还大,以至于强行要求别人先洗手再吃饭,安息日严禁做工,甚至拿着毯子在街上走路都会被他们论断。但与此同时,他们却让犹太人把奉养父母的钱交给宗教领袖,实际上是哄骗犹太人放弃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他们的各种做法就是耶稣所批判的「只看到别人眼中的木屑,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

通过这么一个较为枯燥的解读,希望弟兄姊妹们明白,耶稣在这一段教导中,并不是禁止论断,也不是说,教会不需要对罪的问题进行处理。他这里恰恰是在论断(或者说批判)一种植根于人性中的罪,就是自以为义的伪善。通过对这种妄作论断行为的批判,耶稣提醒你要谨慎你的口舌,不要出于一己的私欲去毁谤别人。

四、自以为义者是教会的仇敌

基督徒由于有神的律法和耶稣基督的言传身教,所以更应该秉持公义,不妄作论断。在对待弟兄姊妹时,诚实的批评是有益的,可以使人变得更好。而不公正的论断则只能害人害己。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可悲事实是,虽然我们拥有上帝的律法,甚至每天都在学习上帝的教导,但我们依然会在自己罪性的驱使下,做出许多言行不一的蠢事。

我自己有一个体会,在世界各大宗教中,基督教是最执着于真理的宗教。我们的主是道路、真理、生命。所以我们相信,错误的信仰会导致生命的沦丧。这个信念当然没问题。但许多人偏执自己领受的真理到了一个地步,以至于陷入到一种非此即彼、咬文嚼字的极端状态。你的表述和我不一样,你就是不得救的,我就是得救的。甚至于把你看作是与我不共戴天的仇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网络上流行的一个笑话。就是一个人在海边看到有人想要跳海自杀。他就走上前去劝解,希望保住那个人的性命。很有基督徒的爱心,是吧?两个人就此聊了起来,结果发现两人在许多方面都是一样的,都是基督徒,都是新教的,都是浸信会会友,还都是改革派的。两个人越聊越投机,最后聊到大家是属于哪一个改革派的时候,这个原本想救人的基督徒发现对方竟然跟自己不是一个派的,于是一脚把对方踢下海去。

也许有弟兄姊妹说,这只是一个虚构的笑话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这样的。呵呵,我得告诉你,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它表达的意思却是毫无夸大的真实。现实生活中,教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残酷无情。你在教会里呆的时间越久,你被教会灌输的教条越多,你越虔诚,你就越容易陷入到这种非黑即白的形式主义狂热之中。于是正如耶稣曾经警告过的以弗所教会那样:起初的爱没有了。教会如同斗兽场一样,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厮杀,一个字的区别就能决定是友是敌。

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为着自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而沾沾自喜。我们看了这个故事,可能都会轻声一笑,世上怎么会有这么琐碎无聊的人。可弟兄姊妹们知道吗?基督教会两千年来,为着文字表述上的不一致而血肉横飞的事情却是家常便饭。

你知道教会各派中都有陈述自己基本信条的信经。其实许多信经的诞生,背后都有一段你死我活的争斗史。而在信经诞生之后,也都会引发一波教会分裂潮。在尼西亚信仰出炉后,不承认三位一体教义的基督徒、不承认旧约为圣经正典的基督徒,都被打成异端,遭到清洗。

在迦克顿信经诞生之前,围绕着「上帝之母」这个称呼,教会内部进行了长达20多年令人精疲力竭的大争辩。最终以一个妥协性的文本告终。就是为了「上帝之母」这么一个词,教会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一个重要的教会领袖被判为异端,死于流放地。支持他和反对他的基督徒都不约而同地脱离了官方教会,分别建立起自己的教会。当然,这两个教会都被官方教会视为异端,受到残酷的迫害。以至于当伊斯兰教崛起时,这两个在东部帝国边境苟延残喘的教会都把穆斯林视为解放者而不是入侵者。

至于东西方教会在 11 世纪的大分裂,其整个经过就更让人哭笑不得。为了要不要说圣灵是从「父和子」出来的,西方的天主教和东方的东正教先是激烈争吵了 40 年,最终以双方互相判定对方为异端而结束了这场争执。其后续影响就是双方维持了将近千年的敌视和猜忌。

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天主教徒们竟然把一座基督教城市当成了攻击目标,攻占并洗劫了东正教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453 年,当穆斯林进攻君士坦丁堡时,众多天主教徒也参加到对这座基督教城市的进攻,对着昔日的弟兄姊妹开火。当时一位亲身经历了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大主教说:「我亲眼看到,土耳其人中夹杂着希腊人、拉丁人、日耳曼人、匈牙利人,以及所有其他基督教国家的人员,他们和突厥人一道猛攻城墙!」

传说,当穆斯林冲进君士坦丁堡内最辉煌壮丽的索菲亚大教堂时,他们惊讶地发现,里面一群神学家竟然为着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这么一个玄学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弟兄姊妹们,这个故事太意味深长了。教会里有着太多纠结于字句,以至于不知道身处何方的神学家,但极度匮乏为人擦干眼泪的主的门徒。

我告诉你们,如果我们只是想借着各种论断来彰显自己的权势和能力,如果我们不懂得俯下身子看顾和体恤自己的弟兄姊妹,如果我们依然让各种歧见妨碍我们在主里的亲密关系,我们就永远不配称作主的门徒。

弟兄姊妹们,今天我与你们分享这段经文,当然不是希望借着压制论断而让教会维持表面上的和平。主也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希望弟兄姊妹们在论断时,能看到主的目光,主的眼泪。从而小心翼翼地使用自己的权利,努力做和睦的工作而不是拆毁的工作,做教会的柱石而不是蛀虫。主以自己的牺牲拆毁了横亘于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敌视的隔离墙。我们如果是信主的,就不应该以自己的私欲重新树起分隔彼此的藩篱。论断是你的权利,而公平论断是你的责任。如果你还关心自己的教会,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教会如同天国一般温暖明亮,请善用你的论断权利,不要让你的论断成为撕裂主身体的利剑吧。好,我们以祷告结束今天的证道:

亲爱的主耶稣,感谢你籍着圣经,将你的心意和期望传达给我们。你希望我们都能效法你的榜样,谨慎地运用手中的权利,不至于将你的恩赐变成伤害弟兄姊妹的毒药。主,求你亲自在我们心中做工,更新我们的意念,使我们都能以你的爱心彼此相待,公平地处理事情。愿你真正成为教会里的主,使所有的弟兄姊妹,无论来自什么背景,持有什么观念,都能因为你的名而在教会中得到关爱和扶助。祷告奉我主耶稣基督的圣名,阿门!


Wechat jpg
微信打赏
Alipay jpg
支付宝打赏

10 评论

  1. I am really impressed along with your writing skills and also with the format on your weblog.

    Is this a paid theme or did you modify it your self?
    Either way stay up the nice high quality writing, it is rare to see a nice weblog
    like this one these days..

    • Hello! Very happy to receive your positive comment. This is one of the sermons I used to do in my country and it is my original post. It is not a paid theme. You are free to republish it provided that you do not change the name of the author or alter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2. Unquestionably imagine that that you said. Your favourite justification seemed to be at the web the easiest
    thing to keep in mind of. I say to you, I certainly get irked even as people think about worries that they plainly don’t
    know about. You controlled to hit the nail upon the top and also outlined out the entire thing with no need side-effects
    , other folks can take a signal. Will likely be again to get more.
    Thanks

  3. First off I would like to say awesome blog! I had a quick question in which I’d
    like to ask if you don’t mind. I was curious to know how you center yourself and clear your
    thoughts prior to writing. I have had difficulty clearing my thoughts in getting my
    thoughts out. I truly do take pleasure in writing however it just seems like the first 10 to 15 minutes
    are usually lost simply just trying to figure out how to begin. Any suggestions or tips?
    Kudos!

    • Thank you for the compliment. On the issue you raised, I don’t think that thinking and writing are distinctly separate. It is not that one should think before writing. Rather, one should think while writing.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you can make your thoughts clear and coherent gradually. So I think you can use those precious 10 to 15 minutes to write something out first. Then comb through these scattered bits and pieces, and see if you can integrate them into a systematic article. Being so persistent, I think it will be very helpful to your thinking and writing. That’s my little tip for you.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